最近有不少企业家和创业者,尤其是中小企业说,感受到压力和变化。
他们问我,现在这种情况,我们还想经营,还想努力,应该怎么办? 有压力。很难。但是我们不想躺平,不能躺平,不愿躺平。 面对他们的提问,我觉得自己有必要回应,也有责任做点什么。哪怕只是一点建议也好。 我说,这需要我们有更强的韧性,适应变化。 以前,凭借着高速发展的红利,都还能活得不错。但是以后,没有太多运气,都要凭本事了。 有一个词,应该从今天起,深深刻在你的脑子里,体现在你的行动上:反脆弱。 什么样的企业,不会躺平,能更好地活下去? 答案是:有反脆弱系统的企业。 商业世界,存在三种系统。为了方便理解,我专门画了张图。 有一个球,和一只碗。 业务是球,公司是碗。 很多时候情况是这样的,碗被倒扣着,球立在碗上。 这样球更容易被看见,也能立得更高。 这样的组织,拼命想要冒头,一路往前冲。抢业绩,抢市场。不管不顾。 动作是快了,但极其不稳定。一阵风,一踉跄,球就掉了,碗也碎了。 这是一个脆弱系统。 有的组织,比较聪明,加了一道保险杠。 我还是能快,也防滑。 一般的波动,伤不着我。能顶住一点压力,能扛住一点变化。比之前健壮了些。 健壮系统,本来没什么问题。但现在可能错在,没有考虑到极端风险。 地缘冲突,疫情反复,经济波动,资产价格闪崩,这些因素,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,但似乎比之前更容易发生。 每次发生,都是一次出清。 很多人喜欢《黑天鹅》的作者塔勒布。塔勒布说过这样一句话,大意是:脆弱的反义词,不是健壮,而是反脆弱。 在如今的环境,如果不想被大风吹倒,需要我们变成反脆弱系统。 把碗正过来,把球放碗里。 效率似乎低了,但是组织更强大更稳定,有了更多腾挪的空间,能活得更久,更安全。 能不能理解这一点,本身就是一种认知和实力的体现。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,怎么办? 我有三个建议,给你参考。 为什么人有两个肾,为什么数据要做备份,为什么同一岗位要多招两个人? 都是为了冗余。 发生风险,突然少了一部分,还能活下来。 不管对于一个组织,还是对于我们每个人,其实最重要的冗余,说穿了,就是钱。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。也就是说,有时你没钱,你就当不了英雄。别说英雄,别人会直接把你说成是狗熊。 有件事儿我其实特别感慨,这两年有些行业被纠正,教培和地产肯定跑不掉,但是有两家企业的结果完全不同。新东方和恒大。也许,就是冗余的区别。 教培行业,有一个明显的特征,预收款。 你报个班,一次性交20节课的钱,再一节一节课上。先交钱,后上课。 显然,预收款的商业模式,能提前带来很多现金流。 很多其他行业的人,都很羡慕。我们做一个项目,一般期初收一笔,期中再收一笔,项目结束最后还有尾款。但是常常收不齐,求爷爷告奶奶,又是咬牙又是跺脚。你倒好,课还没上,钱都进了自己口袋。 但是,稍微有点财务常识的人都知道,这笔钱,不是“收入”,而是“债务”。因为还没完成对用户的交付。 只有20节课全部上完,钱才是你的。只上一节课,那你只能拿1/20。 很多人喜欢新东方,就是觉得俞敏洪是个有良心的人,是条汉子,尊重常识,也有底线。双减的时候,账上的钱有差不多200亿,就是放在账上,不动。只有这样,才能给家长学生退费,给老师赔偿。 他甚至说,谁动这些钱,除非把他的法人代表拿掉,把董事长拿掉。 这些钱,就是冗余。对抗突如其来的风险,反脆弱的冗余。 但是另一家企业,就不是这样。关于恒大,我就举一个例子,你大概就能理解。 有个朋友,做了恒大的项目,账期到了,恒大都会付钱。但有一次,恒大付的不是钱,而是商业承兑汇票。 商业承兑汇票,简单来说,就是到期后,需要无条件支付票款的责任,同时汇票可以向银行贴现,也可以流通转让。他问我,能不能拿。 我说,千万别。给你商业承兑汇票,其实是在说,过一段时间,再把钱还你。这也说明,恒大的现金流已经很紧张了,它在用这种方式,向供应商借款。 后来,恒大还发行了一些理财产品,有些年利率还挺高。本质上,已经是向老百姓借钱了。 举债经营,非常缺钱,十分危险。 暂时挪用一下吧,扩大生产,理财投资,赚钱了我放回来。不会有事的。甚至,还加杠杆做些事。 这不仅是没有冗余,还是把自己加速推到了悬崖边上。 活生生的案例,血淋淋的教训。 不要太激进,保守一点。 有3个月的现金流,算是合格。有6个月的现金流,勉强可以。有12-18个月的现金流,才比较安全。 现金流。 冗余,是反脆弱的基础,也是你的枕头。不然你都没法安心睡着觉。 这么说就很直接,是白得不能再白的话了。 现在的环境,也有不少人问我要做什么样的准备? 心态上,就是熬。创过业的朋友,这个字应该有很深的体会。很多伟大,其实是熬出来的。 熬是一种选择,也是一种智慧。 但是,具体还要做些什么,才能更好地熬? 节流。 普通人的节流,是缩减开支,少开灯,少开空调,这没错。但更厉害更成熟的人,会想办法改变自己的成本结构。比如把那些必须支出的固定成本,变成灵活的可变成本。 可以看看餐饮业,物流行业,他们是怎么做的。一个是租金成本占大头,一个是人力成本占大头。疫情反复,他们面对的冲击不小,有些业务甚至停了。 但就这样,有些还能活得不错。看看他们怎么做的,会有启发。尤其对很多企业来说,租金和人力成本,是绝对大头的刚性成本。 先看餐饮业。怎么把硬性的房租成本降下来? 原来一家线下餐厅,想要生意好,就必须把店开在人流大的地方,写字楼,商场等等。但这些地方,房租都很高。 房租,就是流量的定价。 1年2年5年签合同,以为买断了流量,但是像疫情这样的事情一来,直接变成了风险,把自己干倒闭了。 而有些聪明人,就想着能不能不要一次性定死,灵活一点。有人来,我再付流量成本,没人来,我就不付。 然后,早早布局线上,和外卖平台合作。你给我带来流量,我给你流量费,这没问题。但是有突发情况,饭店没有收入了,或者生意根本没法做,我就不开。流量费用就不付了。 原来固定的房租成本,就变成变动的流量成本。 再然后,也因此可以不用对地段有苛求。我继续做写字楼生意,但不用把餐厅开在写字楼里,3公里以内外卖能送到就行。原来开在1楼,现在开在5楼也行。租金就少了。 面积,也能缩小。如果是线下,1/3是厨房,2/3是大堂吧。但如果更专注做外卖,2/3可以面积全部砍掉,你自己算算,租金能少多少。 这个变动,听起来不难,但很多人就是想不到,也不愿意做。这背后其实是思维的变化。 更安全,租金还更少。一个微小的决定,能带来整个系统的不同。 再看看物流行业,人是最大的成本。 他们怎么做?有一个方法,叫人力资源外包,也叫灵活用工。 这个方法,原来韩国企业用得多。他们在中国用工,很多都是通过外包公司做的。 外包公司作为中介,和员工签劳动合同,然后再把这些员工派到韩国企业工作。 有危机的时候,就和中介公司解除合同,减少人力成本的开支。 有一些物流企业,把这个方法学去了。 公司和快递员,变成合伙关系。你不是我的员工,而是独立的公司,我把快递业务外包给你,按单结算。 固定的人力成本,就变成灵活可变的成本。 企业更加反脆弱,对于员工来说,真正优秀的人,也有机会接更多单子。 多说一句,有人问未来什么方向会更有机会?人力资源外包,灵活用工,会很有机会。 越来越多企业,都在学习这种做法。 我知道,也许有些人会说,这样是不是有点太残酷了?甚至有杠精会说,这就是资本家的丑恶嘴脸! 我们不争论,也别引战。还是理性来看,商业逻辑上,这可能是趋势。有时是先保大还是保小的问题。企业是船,员工是船上的水手。如果整艘船都没了,水手们大概率也都会葬身大海。 扯远了,说回来。 第三个建议是,分散。 分散自己的业务,创造多种渠道的收入。 企业当然要聚焦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,但是想要能更好地反脆弱,要尽量让自己的收入来自不同维度。 开火锅店的,除了卖火锅,也可以去卖调味品,卖生鲜净菜半成品。 做零售商超的,除了开门店开网店,也想办法输出自己的经验,做一些管理培训。 这样核心业务一旦出问题,还有其他收入能补上。 像我自己的公司,就努力做到尽量多种渠道收入。 我是商业顾问,咨询培训演讲是我的主要工作,也是公司最重要的收入之一。但是上海疫情,我待在家里两三个月,哪里都去不了,没办法出差,收入断崖式下跌。 但还好,我还能写公众号。有关心我的读者,有信任我的品牌商,所以还有些广告收入。 公司没给大家降薪,也没裁员,还能撑过来。 一次变化,一次疫情,一次危机,足以让很多人重新回顾审视自己的生意。 是不是真的健康?是不是足够反脆弱? 如果你还有更多的能力和实力,我也建议你,不仅是盘点和创造多种渠道的收入,这些收入之间的比例,也是你要重点关注的。 每个业务的收入,应该不要超过50%。 一个重点业务创造90%的收入,其他的加起来才10%,很难说这是反脆弱的系统。 做一些盘点,也做一些规划。 最后的话 很多年前,我看到过一段话。今天仍然犹言在耳。 这里面体现的危机意识,以及对自我的提醒,还不过时。 我们还太嫩, 我们公司经过十年的顺利发展没有经历过挫折, 不经过挫折, 就不知道如何走向正确道路。 磨难是一笔财富, 而我们没有经过磨难,这是我们最大的弱点。 ——任正非:《华为的冬天》,2001年 我们要有更深刻的认识,更充分的准备,更强大的能力。让自己反脆弱。 庆幸的是,我依然看到许多企业,不想被大风吹倒,不想被冻死在冬天,想要继续前行。 每次听见他们的提问,想起他们的反思,以及看见他们的行动,都让我觉得,这是一种希望。也希望自己的建议,能有一点帮助和启发。 因为,这是一种希望。 至少,还有人不愿意躺平。